疏附县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十四五”规划

来源:疏附县应急管理局 作者: 有效性: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25日 17:02 点击数:

 疏附县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一)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2017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提升安全生产依法治理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基础保障和系统保障,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我国安全生产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树立安全生产发展理论,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调树牢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以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喀什地委、行署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大力推进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快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安全生产事业发展,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县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5年下降,2020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6年分别下降15.5%和33.3%,其中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0%和100%。

(二)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赋予新机遇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将有效贯通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构建一支反应迅速、能力全面的应急队伍,有助于解决应急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开启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纪元,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战略机遇。一是灾害事故频发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需要有一套更加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文化环境,以减少灾害事故发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保障我国社会发展安全有序运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公众安全意识的普遍提高,对应急管理有了客观的现实需求。二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政治基础。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安全发展观”的思想,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为应急管理转型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三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应急管理体制转型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应急管理的工程性建设(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等)和非工程性建设(科学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四是科学技术发展为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科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在风险分析与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复杂情景下的搜救与救援、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等方面,为应急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五是国际社会应急管理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世界各国在防灾减灾、风险治理等应急管理领域加强了合作。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此,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后发优势。六是具有应对重特大危机事件的实战经验和理论成果。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决策指挥下,我国成功战胜了98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取得了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胜利。同时在应急管理体制、政策、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三)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面临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所以,新时代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既是发展机遇,更是巨大挑战。一是气候及环境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风险增加。近十年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数不断增加,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巨灾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严重危害性,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二是技术风险积聚、生产事故频发。现代工业和技术的蓬勃发展,构成了复杂的城市空间和社会系统,一旦技术风险引发事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此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大型工程、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等因不同程度缩短工期等原因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而积累了风险隐患,未来一定时期内存在事故多发的风险。三是社会风险不断积聚。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元,各种利益交织,危机四伏,隐患重重,社会风险积聚,社会安全事件多发。我国进入经济增减速的新常态,过去被高增长所掩盖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将可能以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社会风险将会进一步放大。四是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五是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风险暴露和脆弱性增加。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快速城镇化作为国家策略以来,城镇建设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低标准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脆弱性增加,而城市人口积聚和老龄化加剧了风险暴露性和社会脆弱性,导致城市风险放大。六是应急管理制度性缺陷。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情报信息的普及,现代社会越发多元和复杂,改变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一元化垂直型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地区、县关于应急管理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安全惠民工程要求,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着力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着力完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依靠严密的责任体系、严格的法治措施、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系统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大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加快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法治理,系统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科学技术的保障作用,推进科技支撑、应急救援和宣教培训等体系建设。

预防为主,源头管控。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应急管理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控制事故风险。

社会协同,齐抓共管。完善“党政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共治的能力与水平。

(三)规划目标

2025年,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政策。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方面

 1、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落实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同为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级党委、政府应确定1名班子成员分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

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同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每年定期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决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组织、宣传、政法、机构编制等部门支持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履职述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列入干部交流任职考察条件,提拔使用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党委宣传部门要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将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纳入公益宣传重要内容。发挥人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促进作用、政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动员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每年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和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实施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着力发现突出问题,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推动工作落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推进安全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严格安全准入标准,管控安全风险,督促整治重大隐患,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督促落实问题整改。

2)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负责安全生产执法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应急救援管理、统计分析、宣传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工作;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本行业、本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党委和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3)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要严格履行企业及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有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要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实行全员、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确保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做到安全生产“一岗一责,人人有责”。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完善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的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

4)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安全生产在综合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考核中的权重,强化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等关键性指标的硬性约束,实行重特大事故“零控制”。安全生产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对党委政府不少于4%,对部门、单位不少于8%。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考核中,安全生产权重不少于8%。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对各部门、单位和下级党委、政府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对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不合格、未完成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被“一票否决”的乡(镇)和部门、单位不得评为当年综合性表彰奖励的优秀等次,取消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当年评先选优资格。应急监督管理部门要定期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报送各部门、单位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履职情况。

5)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综合运用督查督办、警示约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刑事追究等方式方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制定并公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落实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强化安全生产信息记录和档案管理,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链条。严肃查处涉及安全生产的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监管执法中的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严格落实事故直报制度。定期通报事故信息报送情况,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1)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县安全生产委员会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常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力量,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法治建设、宣传教育、应急管理职能。承担交通、建设、矿山、危险物品、特种设备、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明确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或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5%。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机制,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2)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充实非煤矿山专业监管人员。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力量建设,进一步明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及生产、储存、使用、销售、运输、废弃处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切实消除监管盲区。落实好建筑施工、消防、食品卫生、电力等行业的监管职责。

3)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体制。应急管理部门是本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建设,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科学合理设定应急管理部门和执法监察队伍的人员编制,保障执法人员数量与执法任务相匹配。加强乡(镇)安全监管力量,明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责任。所有园区、开发区、风景区等各类功能区要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其他各类功能区应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要确保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监管力量不流失、不削弱。

3、大力推进依法治理

1)严格安全准入制度。建立实施安全生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和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严禁在人口密集区周边新建高风险项目。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优化周边环境。对达不到安全条件和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的企业及列入落后产能目录的项目,一律不予许可。坚持依法监管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许可事项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推行网上公开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完善论证评估机制,强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管理。

2)规范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行为。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制度,明确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主体。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统一执法文书,推行执法全过程管理,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制定实施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严格执行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严肃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探索、推行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3)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监督机制。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质询等方式,定期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监督同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检察院、法院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政协要围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安全生产工作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开展民主监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民主评议、案卷评查,对执法效果进行评估,防止滥用职权。健全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管权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纠错和信息公开制度,在部门网站或者政府网站部门网页设立执法信息公示栏,依法公开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决定,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证执法严明、有错必纠。

4)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等要求,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管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自治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安全技术支撑作用,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提升安全科研能力,保障监管执法技术支撑需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保障范围。

4、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1)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高风险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法依规对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要制定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化、图形化、电子化管理。

2)强化企业安全预防措施。企业要建设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逐一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员和措施,制定完善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依法依规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坚持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落实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建立完善隐患治理监督机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建立与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完善线上线下配套监管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督促企业建立并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不及时排查隐患或者隐患治理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查封扣押、代为治理和停止供电、供火工品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健全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制定实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专题实施方案(2020-202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制定实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实施方案(2020-2022)》,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交通、邮政寄递、城市建设、工业园区、文化旅游、特种设备、电力等领域的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活动,严禁“三边”工程,督促已建成企业依法办理合法手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标识,加快实施国省道、县乡道路中的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强道路养护工作。强制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大型工程机械安装智能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等装备,对已安装运行的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高安全性能。强化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并与公安交管部门对接。推进道路旅客运输实名制工作。消防、农机、建设、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治理工程。以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对农村安全风险隐患进行系统治理。

5、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政府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足额使用,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要将城镇公共安全设施纳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城市维护费要包含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使用经费,切实保障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财政部门要加强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落实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足额提取和规范使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安全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灾害防治、预测预警、检测监控、个体防护、应急处置、安全文化等技术、装备和服务,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2)推广村(社区)安全生产网格化治理经验。将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建立网格安全生产日常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做到定人、定岗、定责,落实经费保障措施。网格员采取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讲一讲、记一记“六个一”工作方式,巡查、劝导、制止、报告、跟踪安全隐患及违法行为。加强网格员岗前培训,每年至少开展1次集中培训,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实施自治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职业危害严重的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分行业设立费率标准。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或委托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生产预防工作,按照保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防灾减损费,运用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机制,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推进工伤保险全覆盖,提取使用工伤预防费,强化工伤保险对安全生产的预防和促进作用。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

4)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将安全生产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建立完善安全教育体系,指导督促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应急演练。把安全生产纳入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保障安全教育培训课时。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监管,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在高危行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企校合作培养与企业以师带徒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工培训。严格教考分离制度,创新安全生产考核方式,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考试系统。

5)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宣传部门要将安全生产纳入年度宣传重点工作,统筹协调所属主流媒体,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力度,推动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分别开设安全生产栏目,增加版面、时段和频次,强化公益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活动,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强安全生产舆情管控,完善应对预案,做好正面引导,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继续大力开展“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宣传活动。建立安全生产“12350”专线与社会公共管理平台统一接报、分类处置的举报投诉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安全文化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开展安全生产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加强安全生产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区内外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二)防灾减灾方面

1、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加强县乡两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强化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统筹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军地联合组织指挥、救援力量调用、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

2、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测绘地理信息、农业、林业、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评估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建设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国家、区域、村(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

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统筹发展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区域与基层村(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3、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为突击力量,以消防救援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救灾应急装备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推广,推进救灾物资装备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加强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多灾易灾地区配备应急装备设备。

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加大恢复重建质量监督和监管力度,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

4、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抗灾、防寒保畜、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生态环境治理、生物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工作。

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动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提升城市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

5、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快建设县级减灾中心,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支撑作用。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发展。继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

6、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推进区域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协调开展区域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联动、技术标准制定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县城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乡(镇)、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开展村(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村(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村(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村(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7、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健全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8、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文化氛围。

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平台等建设。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应急救援方面

 1、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建设

1)加强应安全生产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发挥其综合监管和事故救援指挥、指导、协调作用。此外,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设立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场要落实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并逐步延伸到村(社区)。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应急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其他各类企业要确定机构或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应急工作。

2)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部门在同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框架内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职责分工,完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救援快速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与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企业要全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报预警机制,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预报预警工作,做到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同时,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明确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措施,实施不间断的监控。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及有关应急措施备案制度,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加强重点岗位和重点部位监控,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采取有效防范和处置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损失扩大。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要与地震、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并完善预报、预警、预防机制,加强协作,有效防范和有力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2、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全覆盖。县乡两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制定部门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要全面掌握各类应急预案、队伍和资源情况,通过应急预案审查和备案,促进相关应急预案间的衔接。

企业都要有应急预案,并做到所有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程序和现场处置方案要实行牌板化管理。

2)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将应急预案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根据机构改革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和修编应急预案,

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做到全员参与,使预案的制定过程成为隐患排查治理的过程和全员应急知识培训教育的过程。按照有关规定落实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企业或重大危险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制度。

3)开展好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其他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每年要至少组织一次针对本行业(领域)主要特点和易发生事故环节的专业应急演练或综合性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

企业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每年都要结合本企业特点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在搞好预案演练的同时,加强应急培训,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

 3、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1)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大力支持公安消防、公路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是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增加装备、健全队伍、提升素质,形成完善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2)建立健全企业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所有大中型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其他重点行业(领域)都要依法按照相关标准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并按照有关救援队伍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尤其是装备水平,进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不具备建立专职救援队条件的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建立兼职救援队;没有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的企业必须与邻近的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3)加快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步伐。高度重视社会安全生产或综合应急救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建设工作,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装备的社会救援组织、志愿者组织纳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引导、推动、扶持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4、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保障能力建设

1)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和整合调度指挥、监测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现有信息系统建立应急平台,开发和完善应急保障、模拟推演、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应用系统;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重大危险源和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工作流程、操作程序、联动机制,加强人员培训。通过努力,提高应急平台应用和管理水平。

2)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按照职责分工,县粮食与物资储备局负责县级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坚持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社会化储备与专业化储备相结合,针对易发事故的特点,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和指定相关应急装备、物资生产企业储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仓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与调运机制,确保储备到位、调运顺畅、及时有效、发挥作用。

企业要针对本企业事故特点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力度,尤其是重点工艺流程中应急物料、应急器材、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准备。

3)研究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财政政策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全员风险抵押、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政策。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投入的监督检查。

4)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进步。根据需要,积极引进、采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尤其是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所在单位要加大投入,引进采用高效快速救援钻机、大型排水设备、大型清障支护设备、快速灭火、堵漏、洗消设备以及人员避险、搜寻、定位等装备,提高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的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是提高应急救援业务队伍素质和提升公众预防突出事故的意识的有效手段。按照“平战结合”的方针,要在应急预案制订和修订的全过程以至完成后,不断加强应急法规政策和有关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要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认真总结国内外应对突发事故的经验教训,定期对各级应急指挥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形成有足够数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沉着冷静、科学决策、措施果断的处置突发事故的指挥员。同时,加强对普通民众、在校学生的应急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教材,努力提高公众预防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意识和知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故的信心,并形成良好的公众监督机制。

四、重点工程

(一)城市安全能力建设工程

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搬迁,到2025年现有位于城镇内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部启动搬迁改造,完成大型城市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搬迁。建设城市安全运行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实施区域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完善城镇建成区消防站、消防装备、市政消火栓等基础设施。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决策平台。建成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实训演练基地,建设危险化学品和油气输送管道应急救援基地。推进高危行业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

(三)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工程

以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急救助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需求为牵引,建立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和模型参数库。建立灾害综合风险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研发系统平台,并在灾害频发多发地区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调查与评估试点工作,形成灾害风险快速识别、信息沟通与实时共享、综合评估、物资配置与调度等决策支持能力。建立并完善灾害损失与社会影响评估技术方法,突破灾害快速评估和综合损失评估关键技术,建立灾害综合损失评估系统。

(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县、乡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救灾物资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和分发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基本功能和增强功能,推动各乡(镇)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并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

(六)防灾减灾科普工程

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制定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结合实际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五、规划实施保障

(一)落实目标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强化规划实施的协调管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责任主体,确定工作时序和重点,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实施规划重点工程。要以规划为引领,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县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及时掌握本地区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进度,研究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二)完善投入机制

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安全投入环境,促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优势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安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重大安全科技攻关。鼓励金融机构对生产经营单位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三)强化政策保障

统筹谋划安全生产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影响安全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支持加快非煤矿山企业实施采空区治理、尾矿综合利用、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等方面工作。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合理确立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费的提取比例,充分发挥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的作用。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和应急救援人员因救援导致伤亡的人身保险保障、伤亡抚恤、褒奖等政策,探索研究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机制。

(四)加强评估考核

做好有关国家专项规划、部门规划和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一致、任务统一、工程同步、政策配套。制定规划实施考核办法及执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健全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评议。


关联稿件: